close

因為東岸商務飯店不算大,而我們又總共有五部遊覽車,所以第二天在飯店用早餐得分二梯次,這頓早餐只能說圖填飽肚子而已......用完早餐我們就先前往砂卡礑步道。


過了砂卡礑隧道遊覽車就停車讓我們步行前往砂卡礑步道↓



這是另一邊的西拉岸隧道↓



砂卡礑步道入口(砂卡礑是原住民語言「臼齒的意思) ↓



 


砂卡礑步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鄰近太魯閣遊客中心的步道,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砂卡礑溪則是立霧溪入海前最後的支流,短短16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地形,儘管氣勢不如立霧溪的太魯閣峽谷壯觀,但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鬱閉的森林,讓砂卡礑步道兼具了景觀與生態之美



 


從高處拍攝砂卡礑步道↓



 


我們本來是在橋上,要走到橋下才能進入步道↓



 


剛在橋上拍步道,現在換在步道上往上拍剛下車的橋↓



 


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時期日本人所建,當時興建此步道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


  早在1940年,日本政府在太魯閣附近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附近興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行經砂卡礑溪谷上方,便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砂量大,因此便在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引砂卡礑溪水至發電廠,主要目的是為清洗發電機。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興建及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


進入步道的山壁



 


岩石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





伊亞峽谷~太魯閣語伊亞(Iyax)即指峽谷的意思。走近砂卡礑步道不久,即會進入伊亞峽谷。這個峽谷就好像是進入砂卡礑世界的大門一樣,守護著砂卡礑溪沿岸部落的居民。


讓我們穿過這道時空迴廊,進入豐富的太魯閣族人文世界吧。↓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公尺左右,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植物生態上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




 


砂卡礑溪切山成谷,形成陡峻的峽谷地形,溪床上盡是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其中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碧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



 


砂卡礑溪溪水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的碳酸鈣成分,因此溪水常常呈現藍綠色




 




 


這位是結拜舅舅,也是工會的理事,因為要前往下個行程,所以他穿著請勿超越的背心,請大家折返回去,好有趣的畫面↓



 


有見到這溪水和前幾張深藍色溪水有何不同嗎?↓



 


再看一張,這溪水是不是偏綠呢!↓



 


這是原住民種植的山蘇,沿途有許多原住民賣著山蘇,大家原以為這裡的山蘇每日吸取山上的日月精華,所以不用噴灑農藥,但是據說這裡的山蘇也是有噴灑農藥的↓



因為這裡的溪水含有碳酸鈣,所以遇上了農藥就會形成青苔?!這也算是一種污染,所以太魯閣國家公園都會定期來清理這些青苔來保護這裡的生態↓



 


看看溪水的柔、看看山景的剛,剛柔之間讓你感受到什麼呢?!



下一行程......太魯閣九曲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ina 的頭像
    Sabina

    典藏女人味

    Sab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