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常在網路上瀏覽許多介紹美食的部落格對於各家餐廳的讚美與批評,總覺得作者常忽略了吃飯時當下的心情與環境氣氛也是影響味蕾的因素之一,有時候太過於主觀或果斷的評論不但會傷及無辜也會招來其他人的不同看法,我以前也常犯這種錯誤,自以為好吃的,有時會半強迫式的要求別人也去品嘗,並且要其他人也認同自己的看法,這是錯的!我反省之,其實自己於網路上寫這些"饕餮文"何嘗不就又是影響其他人對食物好與壞的一種錯誤的方式之一呢?!

自從拜讀了曹志漣的饕餮文,從此對品嘗美食就有了另一種不同的解讀及說法,以客觀且平常的心來介紹各家餐廳的食物,至於好與壞就應該交由品嚐者自己去感受、去傷腦筋了,不是嗎?

以下就是曹志漣的饕餮文,請各位看官仔細且用心的閱讀,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深奧含意.....

饕餮文  ■曹志漣

吃,真是人人可及的講究。

坐在有點名氣的路邊小籠包店吃包子,對面同桌的陌生人邊吃邊評邊推薦又隱在城市某區某弄的麵食館,皮如何,餡如何,比誰又如何。人人有一套。

吃得高與說得起勁,食物入口消失、話隨風飄去、碗碟撤下、人流動,口碑文字化,變成書寫有關吃的一切─饕餮文─報導式:整版整本的晶瑩剔透,火候囉,湯頭囉,老闆娘囉,創意一定有,午餐較便宜;心得式:眼睛發亮,好幸福喲;食家式:掌故淵源拌細節作法摻吃法,魚的名字都是沒聽過也唸不出聲音的;權威食家式:地區深入本地街坊卻又遍及五大洲,食材普及各類珍奇尤其是家常菜不見的器官及部位,價格從最便宜到最昂貴,超越一般經驗有如小說。

不管哪一式的饕餮文,都有一股感染性極強的興奮勁;美食,是本時代最可大聲宣言、大膽追求的慾望了,那送入嘴的神聖第一口,在口腔和所有味蕾接觸,酸甜苦辛軟脆酥綿,電流傳導,大腦運算,激素變化,心跳加快,咀嚼,表情一如中外美食節目主持人閉目品味沈醉式,嚥下,開口,哇,感動了!說句真心話,最近還有哪一類創意合成能給人們帶來這麼快速的滿足感?古怪的是,不管寫的是深入或淺出,傳神的美好吃經驗,換成自己去體驗時,很少能完全複製的。總是殘留一絲失望的苦味。外加幾滴怨醋。神奇的是最大的錯都不在館子或廚子,卻出在寫的那個人:根本不懂得吃!那麼你最懂囉?不料推薦館子給朋友,回報竟是「又貴又難吃。」錯愕之餘仔細反省,品味,太個人了。人人能辨鹹甜,但恰到好處的鹹甜劑量卻全憑主觀偏好,從小家裡吃的習慣,某個溫曖的好吃經驗,深深影響味道比例的形成,舌頭已磨練出某種期待,「品嚐」不可能單純。

饕餮文字裡普遍性「好好吃」形容詞彙,勾引讀者根據一己「好好吃」的定義譜起高潮迭起美味想像,文字裡保證精采的這道菜,千萬別讓舌頭分析到。而且愛講究的人一定挑剔,段數淺的從挑的項目少,QQ的就能引起笑容,段數高的從眼前色香味直撃大廚殃及老闆、陪客之文化程度人生哲學,唉,形而上的論戰,還不如回家泡麵。

在高段者眼裡,一般饕餮文都不入流,基本上是挑戰他們紮實的美學觀,如果還是想不開想試試他們品味區段到底落在哪裡,就要以低調之姿繞過他們驕傲的味覺,謙虛推薦道:還.不難.吃.吧!這般費心的是因為美食屬於獨樂不如眾樂的感官享受,偶爾的美味發現不僅要告訴朋友,更想跟所有不認識的好吃同好分享,所以愛寫饕餮文也愛讀饕餮文,眼睛上菜,免費無油零負擔,何不想成是我們時代的虛擬吃法?只要不落實,還是很快樂。

不過,有人是絕不吃饕餮文這一套;譬如吃了一輩子快沒胃口的長輩。把讀來的

饕餮文跟他們形容說西餐呢,他們回:不就是一個葷主菜配點豆子?說泰國菜,回道:不就是酸酸甜甜?上海菜:就是那幾樣,家裡都會做還到外面吃!義大利麵:不就是炒麵?寫的都不能信!這句話是經驗,從前他們也信過教授級權威饕餮文大作家,唸叨多年終於光顧那家讀熟了的四川魚館,進去氣味腥如魚市場,豆瓣鯉魚大到用鐵盤盛,一口下去好像吃到土,氣惱而歸:根本不如自己家做的!饕餮文是不能吃的,書寫的食物被作者以文情加工,味道可透過視覺在知覺經驗裡比對尋找,忌親身印證。乾脆把天下吃分兩類:可讀的和可口的,二者不混淆,通吃兩個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ina 的頭像
    Sabina

    典藏女人味

    Sab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